<>我姥姥姓金,生于1904年初,1999年12月去世,享年96岁。她中等个头,方脸膛,大眼睛,平时不爱说话,给人留下一副沉稳有素养的模样。姥姥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她的双手;手与她的女人身材和个头根本就不成比例,又大又粗又黑,青色的血管像条条粗蚯蚓似的,爬满了她的手背,根本就不像女人做细活的手,像一个经常干粗活重活男人的手,简直是不堪入目、感喟不已。
妈妈若是讲起她小时候的故事,心情在甜美的回忆中是那么坦诚、那么庄重、那么有滋有味。妈妈小时候学习偏科,语文很好,算术却不行。她上小学三年级时,姥姥让她去割草喂羊,妈妈回来后写了一篇作文,文中把羊吃草的表情和动作描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还受到国文课老师的表扬。但一是一,二是二,一码归一码,妈妈的算术却不行。一天,姥姥在油灯前纳鞋底,让妈妈心算一道算术题。妈妈眨巴着眼睛,嘴里嘟囔着,表情专注着,一副很用功的样子,但就是迟迟说不出得数来。
姥姥急了,停下手中的活,生气地责问道:“还算不出来?!”
妈妈这才说出得数,而且说对了。
妈妈向我讲到这里时笑了,她那挂着凄苦和矜重的脸上,飘着丝丝缕缕的愁绪,露着无可奈何的嘲容……她还风趣地解嘲说:“现在让我买东西算账,我还不行。”
妈妈还说她小时候尿床。姥姥是个爱干净的人,尿床后并不是晒晒被褥就行了,还要拆洗褥子被子,洗洗缝缝挺麻烦的。有一回,妈妈尿床后,怕挨打,把大姨移到她尿床的位置上。姥姥早晨喊她俩起床时,摸到湿处,二话没说,就朝大姨的屁股上打了一巴掌。
听到这里,我笑了,妈妈也笑了,她的笑容中掺着苦涩和歉意,隐隐显露在她的脸上,好像这事她已给姥姥和大姨说过似的,颜面上映现着儿时童真无邪的神态。
“后来大姨知道了吗?”我想证实一下自己的判断。
妈妈没有回答,把话题扯开了,也许,她认为过多渲染这些不好吧……是啊!妈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且是教育儿童的老师,每个儿童都是一片有待于开发的处女地,一张有待于书写的白纸,还有他们那一个个牙牙学语的纯洁身心和魂灵。
平时,姥姥轮流住在乡下的两个小姨家,一切都照顾得妥妥帖帖、安安稳稳。上世纪80年代初,姥姥步入80岁后,妈妈每月给姥姥寄去50元钱。30元作为姥姥的生活费,20元是姥姥的零花钱。不管姥姥住在谁家,妈妈每月准时把钱寄到那里,从未遗忘拉下过。
姥姥所在的乡下,每10天有个集市。每当这天,卖农副产品的,卖日常生活用品的,等等,东西琳琅满目、场面熙熙攘攘,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热热闹闹,在当地很有影响。每逢这个集市时,姥姥就拿出10元来,让他们到集市上买些东西回来改善生活。
那时,50元钱很顶用,大肉一块多一斤,鸡蛋一毛多一个,在农村肉蛋价格更便宜,10元钱就能把生活改善得很好。如果想象着全家人说说笑笑地围坐在一起,大口大口吃肉,香香喷喷吃饭,那是一个多么令人高兴和向往的情景哪!那是一个多么使人幸福和美满的家庭团聚啊!
当然,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还有令妈妈回想起来就高兴的事情。虽然姥姥个人成分不好,但仍旧令妈妈有信心有希望。1963年,部队准备发展妈妈入党,组织上派人去山东潍坊调查姥姥的情况。当地党组织对调查人员说:“老金待人忠厚、诚恳,表现得非常好,对子女入党不应该有影响。”1966年3月20日,妈妈终于加入了梦寐以求的中国**,实现了她为之奋斗许久的心愿。
那时,妈妈的工资不高,每月七八十块钱,父亲的工资每月也就是一百三十多元,还有我们4个孩子,妈妈等于把她的工资大多寄给姥姥了。不仅如此,每年幼儿园放暑假,她都要回家乡看望姥姥。妈妈爱流泪,不管是探亲离开我们还是回来离别姥姥,她都会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潸然泪下,去感受那种分离时的不舍和情意,还有她那颗善良坦诚的心境。
为了节省家庭开支,爸爸买了一台“蜜蜂”牌的缝纫机,妈妈会做缝纫活,什么衣服裤子哪,经她一剪一做,就成了我们几个能穿的服装。于是,我们儿女几人小时候都是穿着父亲的旧军衣长大了。在那买布需要布票的年代里,这是一种因人而异的做法,也是军营孩儿们的象征。乍一听起来,妈妈是师长夫人,老百姓还以为她是个阔太太呢。其实,妈妈始终保持着农家妇女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从不轻易多花一分钱,用她那颗俭朴的心思,培养和影响着我们。
父亲正式退役离休后,思想压力解除了,才敢把姥姥接到空军开封干休所住了两年。记得姥姥来开封的那天,是个多云天,厚厚的云彩布满天空,气候不冷不热,我们全家人都到火车站迎接她。姥姥心里暖洋洋的。
姥姥在开封的两年时间里,家里处处洋溢着温馨和幸福,处处充满着母女间的真情挚爱。每逢做饭时,正是妈妈大显身手的时候:溢香可口、质感松软的土豆炒鸡;煸炒出油、小火焖烩的红焖鸭;外焦里嫩、色泽金黄的油炸带鱼,等等。妈妈经常用不重样的菜肴招待姥姥,使姥姥倍感到女儿敬老的孝心和良好的厨艺。
那时的妈妈,当然愿意享受到这种家庭氛围,全家人和和睦睦相处、高高兴兴度日,但愿姥姥能在这种舒适的生活中安度晚年……不过,令妈妈感到不满足的是,丈夫虽然对姥姥尽孝心了,但他还是没有喊姥姥一声“妈妈”……这对妈妈来说是一块心病,也是一种渴望和期盼,她多么希望丈夫嘴甜些,这是对姥姥的一种认可,一种亲近,能让姥姥更舒心适意些。
妈妈常常为这件事耿耿于怀着。她对父亲说:“你现在无官一身轻了,还不喊妈妈?”
父亲解释说:“我这个人不会耍嘴皮子。我已经用实际行动孝敬她老人家了。”
妈妈劝他说:“喊一声妈妈对她老人家来说很重要。”
“我不会耍嘴皮子!”父亲还是那句话。他的脾气就是这样,直来直去,地动山摇。
就这样,姥姥在开封的两年时间里,父亲还是没有喊她一声妈妈,令妈妈心里总是感觉到疙疙瘩瘩、别别扭扭的,就像一座不可翻越的山,一条不可跨过的河,横拦竖立在她的心中……后来,妈妈想开了,强扭的瓜不甜,她也不再强求丈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