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铉被赵匡胤堵得哑口无言,但还有周惟简在。
在周惟简出发之前,李煜就亲自写了十几张纸,题写奏目,让他找准时机呈给赵匡胤,请求赵匡胤哀怜,说愿意病退,辞去政务养病。
这时,周惟简趁机进呈,赵匡胤接过后只是浏览了一下,便很赖皮地来了一句。
“你们国主所说,我一点也不清楚。”
言外之意:南唐我是必须拿下的,和李煜是不是南唐皇帝无关,就算你主动辞去自己的皇位也不行!
周惟简扑街,赵匡胤依旧完胜。
两人没能完成目的,就这么回去了。
然而这事还没完。
开宝八年十月,又是一个月后,不死心的李煜又派了徐铉、周惟简二人前往开封,希望能劝说赵匡胤退兵,江晓同样派人将他们一路送了过去。
这次,赵匡胤在便殿接见了他们,这一次徐铉也不再说儿子和父亲的关系了,而是开始为李煜辩解“倔强不朝”的理由。
“国主侍奉大国十分恭顺,只是因为身体染病,所以才不能入朝谒见,并非拒绝圣上诏命,因此臣恳切请求能延缓进兵,保全江南一方的性命!”
徐铉口若悬河,唾沫横飞,从各个角度论证了半天,一路下来不喝水,不喘气,相当有战斗力,确实不愧江南才子。
而赵匡胤也似乎很有耐心,和徐铉你来我往讨论了半天,中心思想就一个:统一是大势所趋,朝廷对南唐已经非常容忍了,再抵抗下去没有丝毫意义。
两人争到最后,徐铉越来越激动,嗓门也越来越大,终于彻底惹火了赵匡胤。
为了结束这场无聊的争辩,赵匡胤手按宝剑,忽然起身,目光直直逼向徐铉,厉声喝道。
“无须多言,南唐又有何罪?但这天下只能属于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赵匡胤的声音在殿内不断回响,这残酷的斗争,只能有一个人笑到最后,也只能留下唯一的胜利者。
这是规律使然,与道义无关。
徐铉哑口无言,不再说话。
赵匡胤又将目光转向周惟简,周惟简面色惊恐,急忙说道。
“微臣本来就隐居山野,并没有进身仕途的想法,只是国主强行派遣微臣前来而已。
臣平素听说终南山下有许多神灵药草,他日情愿得以入终南山栖身隐居。”
这就是所谓的“有远见,可以谈笑弭兵锋”。
“有远见”确实是对的,都已经开始为以后做打算了。
“谈笑弭兵锋”就是笑话了,这哪有谈笑,没被吓哭就算好的了,更不用说弭兵锋……
赵匡胤也懒得和他扯,挥挥手,就将这两人遣返回去了。
这一下,请求退兵算是彻底无望了。赵匡胤没有接受李煜的请求,但围城的宋军部队却依然在延缓进攻,经常是打打停停,甚至是围而不打。
这并不是说南唐的抵抗有多么顽强激烈,只是江晓一直在严格执行赵匡胤给她的命令。
围而不打,就是为了等待李煜的主动投降。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江晓切断了金陵城和外界的所有联系,使这座城变成了一座彻彻底底的孤城,就连城中百姓出城砍柴的道路也被彻底阻断,城内物价飞涨,一斗米甚至能值上万钱,城中百姓病死饿死的,不计其数。
但即使如此,李煜还是死撑着不降,对宋军的警告一律装聋作哑,摆出了能混一天就是一天的态度。
一直等到了十一月,宋军围困金陵已经长达八个多月,但一直没有发动最后的总攻。
可江晓决定不再等下去,要是再这么耗下去,金陵就要变成死城了。
于是便派人向李煜发出了最后通牒:十一月二十七日,就是金陵城陷落的日期,你趁早做好准备。
耗了八个多月,李煜知道江晓是要来真的了,只好回复说:咱决定投降了,正准备让我弟弟去开封请降呢,但是去开封也需要时间,可不可以再等等?
好吧,反正都是投降,向谁投都一样,江晓也懒得计较,便答应了李煜的请求。
然而,一连好几天,江晓在城外始终没能等到李煜说的弟弟出来,等她连续几次派人去催后,才终于得到了李煜的答复。
那啥?您别急,再稍微等一会儿,我老弟出行的衣服还没做好,而且我们准备给他送行的宴会也还没办好,等到了二十七日那天,自然就会出来了。
看到李煜的答复,江晓惊呆了,惊呆之后,又是深深地吸了口气。
这小子,够倔,够赖皮。
你到开封是去投降的,又不是要去搞联姻活动,等了你这么久,磨蹭了这么多天,还要重新做衣服,还要开什么送别宴会,你逗我玩吗?
有些火大的江晓当即派人告诉李煜:你也不用磨蹭了,这回就算是你二十六日出来,也来不及了!
江晓决定强行攻城,在严格要求众将约束手下士兵,绝对不能抢掠百姓后,她将总攻的日期依然定在了二十七日。
混球,你等着!说好的二十七日,那就是二十七日!
这时的金陵城已经处在了崩溃的边缘,只需最后的一击,便能将其轻易击碎。
开宝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宋军按时发动总攻,金陵城按时陷落。
据说城破之前,李煜曾经和自己的另一位妃子约定,一旦城破,就把宫中收藏的所有书画宝物全部烧毁,不能把这些东西留给宋朝。
此前,李煜也曾和宫外静德院的八十多名尼姑有约,一旦城池陷落,宫中举火为号,他将和她们一同自焚殉国。
所以当那位妃子焚毁宫中宝物的时候,静德院遥望宫中之火,以为是相约的信号,于是点燃了早已准备好的柴火,八十多人全部自焚,没有一个贪生怕死。
自然,城破之后,李煜没有自杀,或者说想自杀,但被左右的大臣都劝了下来。
对于这种情况,江晓虽然为那些尼姑们惋惜,但并不意外。
这么多年来,她一向看不起那些只知道谈诗论赋的书生,空有其口,缺乏勇气,怎么可能会有自杀的觉悟?
所谓书生,不过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