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六年六月八日,李康乘船顺流而下,于三天后,抵达大河沿岸新设立的晋文镇(华夏第三十四个镇级行政单位,镇名取自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姬重耳)。
晋文镇目前还只停留在纸面上,只是在已经选择好的镇址上画了记号,圈定了范围,各项物资都还在紧张而忙碌的调动中,李康也没多做停歇,照例慰问了一番驻军、工人和移民,然后再勉励了一番晋文镇的军政两套班子,陪着众人吃了一顿简单的午餐后,于六月十五日靠上了神农镇码头,十六日,回到了新安镇。
刚回到新安镇的第二天,方以智就将锦衣卫指挥使冯文瀚领进了书房。
“忠上(冯文瀚为自己取的字),有什么事吗?”李康放下手中的奏折,好奇的问道。
“启禀君上,您出发去苏武镇前,交代的任务已经有结果了,这是具体名单!”冯文瀚见礼后,连忙从腰间口袋(这是华夏官服的特色,在下摆上方到腰部位置,一左一右各配有一个口袋)取出一份文稿,恭敬的呈给了李康。
接过方以智转交上来的文稿,李康这才想起是怎么回事。
原来早在管仲等三位采风使为李康挑选大小老婆的时候,推荐上来的人选中有薛涛和尉迟炽繁的名字,这在当时就让李康动了在整个华夏普查一番的心思,看看还有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姓名但现在名声不显的'遗贤'。
只是后来因为准备大婚和'西进南下'的讨论,将这件事给忘了,直到前不久才想了起来,于是就让锦衣卫行动了。
“左宝贵…”李康眉头一挑,没想到还真有,而且第一个人名就给了他一个惊喜,这个人如果真是历史上清末的那个左宝贵,等于又多了一个未来的将军种子。
【哦?他现在在干什么…咦,133营第一曲曲长!刚参军的时候就是队正,三年时间因剿寇有功升到曲长,不错,不错…接下来的几年,陆军都不会少了仗打,希望你还能给我惊喜!】
李康一边看着锦衣卫提交的详细信息,一边不断的在心里感叹,但面上却丝毫不动声色,这让一直观察李康的冯文瀚倍感失望。
名单上的名字不多,只有三个人,除了左宝贵外,剩下两人都没有他那么出名。一个是萧诚,南朝萧梁后裔,唐代著名书法家,官做的不大,右司员外郎,不过他特别擅长造斑纹纸,这还真是意外之喜;另一个叫赵霖,唐末驸马都尉,后来改名赵岩,他倒是不怎么出名,但他有个十分牛掰的爹,唐末名将、检校司徒、忠武军节度使、太尉赵犨/chōu\。
当然这都是锦衣卫记载的,李康本人不可能记得这么清楚。
萧诚现在在三宝小学任课,担的低调二字,他如果报出身份,别的不说,新安大学一个书法老师肯定是绰绰有余的,身份地位比一个小学普通老师高出八层楼不止。
而赵霖,一个将门世家子,自然干的还是自己的老本行,只不过混的没有左宝贵好,目前还只是一个副屯长。
赵霖和左宝贵,李康都没打算动,任其自由发展,凭他们的天赋和家学,在军中怎么着也比一般的无名小卒容易混出头,如果在赏罚分明的华夏军中还混不出来,那只能证明他们在历史上的留名只是徒有虚名,那就更没有关注的必要了。
“忠上,你做的很好!”李康放下名单,笑着夸赞了一句。
“这都是臣下应该做的。”冯文瀚尽量板着脸,谦虚道。
“这个赵霖和左宝贵,你们锦衣卫只要稍稍关注一下就成了…萧诚你们就不要管了!”李康吩咐道。
“诺!”
“嗯,你退下吧!”李康摆了摆手。
“诺!”
等冯文瀚走后,李康笑着问方以智:“密之,这个萧诚你知道吗?”
方以智有些尴尬,他虽然博古通今,学贯中外,但又不是图书馆,脑子里什么书都有…就算都读过,历史上那么多人名,他怎么可能全部记得住?他们方家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易经》上,不是史书,而且科举还不考。
“只是略闻其名,听说书法不错,具体详情,请恕臣下驽钝!”方以智硬着头皮说道。
“你能知道这些就不错了,我可是第一次听说这么个人!”李康哈哈一笑,道,“给你个任务,去三宝镇一趟,替我拜访一下这位书法大家,我有事要拜托他做。”
“诺!”方以智应道,至于李康有什么事要吩咐萧诚,他虽然很好奇,但绝不会傻到当面问出来,他决定下去以后要好好查查这位萧诚到底有什么事迹,或可猜出一二。
……
方以智回家后,第一时间拜访了大图书馆祭酒韩愈,询问了萧诚的事迹,韩愈见到方以智也很高兴,很有耐心的将他所知的一切悉数转告。
“有这么一则有趣的故事,你且听听…当时的大书法家李邕并不看好萧诚,萧诚为了引起李邕的重视,特地亲手制作了一副王羲之墨宝的仿造品,然后利用自己的作假手段,使其看起来年头十足,然后就拿给李邕看,并问他观感如何?结果李邕没有认出这是假货,反而玩赏不悟,赞赏有加,等萧诚说出真相后,李邕就再也不敢小看他了…”
韩愈还在兴致十足的介绍着,但方以智却已无听下去的兴趣了,脸色古怪至极,神思不属。
【不会吧?难道君上想要造假?】
念头刚一升起,方以智就强行将他压了下去,不管李康是不是这么想的,方以智都绝对不能这么想。
【现在书法在华夏根本没有市场,君上要坑也只能坑河东人,死道友不死贫道,这也是为了华夏百姓的幸福着想嘛…】
方以智不断的在心里为李康进行辩护,辩着辩着,感觉还真是这么回事,反正他是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