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的阅微馆一楼,几乎都一片安静。
就是外堂里,也没几个人说话,生怕打搅了里面人作答。东南角的楼梯,则曲折地通向二楼。
整个阅微馆内部,修得像是小天井。
二楼上有一圈扶手栏杆;栏杆内侧,悬着一挂半卷的竹帘,能格挡开上下的视线;竹帘内则设着一圈桌椅茶座。
隔一条走廊,才是阅微馆视野最好的那几间雅间。
顾觉非与计之隐,照旧在先前那间里面。
一张棋桌设在角落,上头隔了一张普通的青玉棋盘。
一老一少,两个人相对而坐,却都没下棋,反而在棋盘上搁了两盏茶,当中放着一本随意翻了两页的《坛经》。
其余几位大儒,这会儿都不见了影子。
因窗扇开着,外面白月湖上一些游湖之人谈笑的声音,也隐约传了进来。
计之隐支着耳朵听了半晌,便叹了口气:“唉,早知道就不与你一道出题了……”
题出得危险不说,还排在第一个!
听听外面那动静,其余几位大儒,这个时辰点儿都清闲得很,出去游赏风光,独独留他们两人,得在这屋里等着。
因为试题已早发下去了,只怕没一会儿孟济就会捧着答卷来找,等他们阅卷,看看有没有能挑中的人。
所以,现在计之隐只能坐在这棋桌旁,干瞪眼。
“你说你也是,在这将还朝的当口,怎么还出这样的题?”
“我这一把老骨头,也算是舍命陪了一把君子。但我到底不是宦海中人,朝廷里有什么风浪也不容易波及到我,你却是要回去沉浮的。”
“平白出这样一题,回头传扬出去,就不怕人家说你多生事端?”
这一回收学生,搞出来的动静,实在是太大。今日的题目,势必也会传出去,造成一定影响。
寻常百姓怎么想,尚且不知;但朝中一些人,一定会对此有所反应。
毕竟顾觉非的身份,实在不一般。
他是近六年不在官场,议和之事更是从头到尾没帮萧彻筹谋过半分。所以几乎少有人知道,在两国边关这一场长达数年的战祸即将以议和结束之际,他到底对此持什么态度。
但计之隐是知道的。
不仅知道,还知道得很确定,很详细。
由此,才有今日一番话。
可顾觉非是真不大在乎。
他人坐在棋桌前,先才还在想薛家那庶子薛廷之也交白卷的事情,如今听了计之隐这一番忧虑,却是漫不经心。
手指修长,分明如玉。
顾觉非一手随意地搭在棋盘边角上,一手手指则压着棋盘最边缘第一路的线条,慢慢地游走,声音平缓。
“计老未免多虑了,我不过出个题而已,没有想做什么。如今还是求稳比较妥当,端看过一阵使团进京会是什么情况。”
只要朝中那一帮主战派,届时不找茬儿为难,大家自然相安无事。否则,若要动起真格来,少不得一番动荡,掉几颗人头。
计之隐与顾觉非,两个人算是忘年交,君子交。
对顾觉非的一些事情,计之隐其实是不大清楚的,听着他这样说,也不大琢磨得透他意思,当下只叹气道:“反正你素来有轻重,你这么说我就放心多了。咱俩等着答卷也无聊,要不收拾收拾,手谈一局?”
下棋?
顾觉非搭在棋盘线条格点上的手指,顿时一停,抬眸一看计之隐,却是出乎地摇了摇头,笑着道:“不想下了。您是不知道,我这几年在雪翠顶,总跟那一位觉远大和尚下棋,赢得可没意思。如今实在是厌了,生不出太大的兴趣了。”
那一瞬间,计之隐险些怔住。
他几乎怀疑自己是听错了:厌了,生不出太大的兴趣了?
犹记得当年顾觉非及冠,得顾承谦定下“让先”二字为表字,加之他下棋之时总是难逢敌手,所以人人都道他与“棋”之一道有不解的缘分。
如今寂寂六年后归来,开口竟是一句“厌了”?
计之隐人虽老了,却不迟钝。
他只觉着,顾觉非与太师顾承谦之间,多半发生了点什么,不然不至于连下棋都厌了。
正所谓是清官难断家务事。
他虽与顾觉非交好,却并不知道太师府里种种事情的原委根由,当然更不好发表什么意见,所以干脆把嘴闭上。
但是一眨眼,他立刻又想到了什么,忽然就“哎呀”了一声。
顾觉非顿时一挑眉,奇怪:“计老,怎么了?”
“你刚才说你现在厌了下棋,没什么兴趣了是不是?”
计之隐一双眼睛,变得亮了一些,竟有点喜滋滋的味道。
“那我记得,你当初有一方墨玉棋盘,做得可精致,触手那叫一个冬暖夏凉。我这一把老骨头身体不大好,又好这一口。你既然不下棋了,要不割爱一把?”
计老学识渊博,人越老,活得却是越开心。
精明有,返璞归真也有。
这样一番话,由旁人说出来是冒失,由他说出来,却是无比合适。
只不过……
墨玉棋盘?
顾觉非一双深沉的眼底,眸光微微闪烁,咳嗽了一声,才道:“这个,算是计老您不大赶巧了。这棋盘我前阵,才送了人……”
“什么?”
计之隐的声音顿时就高了起来,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你送人了?我当初要了那么久,你都不给,现在居然跟我说送人了?你送谁了?!”
连珠炮似的问题,立刻朝着顾觉非当头砸来。
只是他就这么看着计之隐,愣是没回答。
送给谁了他当然清楚,而且有极为合理的名目,其实可以很坦然地说出来。可他就是……
忽然不想说。
就好像那是藏在他心中的某一个秘密。
计之隐见他沉默,一时捶胸顿足,扼腕痛心:“送给旁人都不送给我,顾让先哪顾让先,咱们俩好歹也认识这许多年了。唉,你太让我失望了!”
“计老……”
顾觉非张口想要宽慰他两句。
却没料想,外头“叩叩叩”三声叩门,是孟济带着两个捧着答卷的书童走了过来:“大公子,时辰已到,第一题的答卷业已收了起来。这就给您和计老,送到前面兰字间去?”
阅微馆的雅间,都是梅兰竹菊等雅物命名的。兰字间是先前定下的存放答卷的地方,所以才说送到那边去。
顾觉非当然没什么异议,便点头同意,又回首看向计之隐:“计老,那咱们——”
“可不是什么‘咱们’。”
计之隐连忙一摆手,一副“我已经生气了”的表情,“嗯哼”地咳嗽了一声,便从座中起身,直接朝门外走去。
“题是你出的,阅卷当然也得你自己来,可跟我没什么关系。我这就要下去,游山玩水了!”
“哎,计老!”
顾觉非叫了一声。
可计之隐就是不搭理,头也不回,晃晃悠悠,便从孟济身边走了过去,一路下了楼去,真的跑去看山光水色了。
顾觉非一时无奈,怔然半晌,才摇头失笑:“计老,还是这脾气。”
孟济一瞧,就猜着几分。
但他素来自诩也是聪明人,知道计之隐这人挺好玩,其实并不是特别较真的脾气,如今怕也只是装模作样。
说什么阅卷,谁阅不是一样?
所以他根本没接话茬儿,只领了命,带书童们把答卷放到了走廊另一头角落里的兰字间,又一一铺开来,方便顾觉非阅看。
统共也就二十八份答卷,实在不算多。
顾觉非过来,粗略一扫,就有了数。
出的题目虽然简单,但可写可论的东西其实非常多。所以很多人的答卷上,都写了密密麻麻的一堆字,十分详尽。
但也有人不是。
偏就有那么几份答卷,写得简略至极,甚至透着一股敷衍。
翻到第三张的时候,他就看到纸面上有什么“上天有好生之德”“治国安邦民为本”“扬我大朝天威”之类的词句。
真的是……
狗屁不通!
顾觉非心底已是一声冷笑。
他何等精通人情世故之人,哪里能看不出这些人是什么想法?
要知道,陶庵书生孟济,在没成为他门客之前,可也是名传一方的贤士。
他亲自从今日许多人之中选出来的二十八人,必定都是有真才实学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可如今这答卷上写的是什么?
顾左右而言他,连半句与议和有关的实在话都不敢写!
无非是因为如今朝野上下忌讳此事。
这些即将踏入仕途的读书人,不敢越雷池一步。拜师事的确大,但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写了真话就一定能拜师成功。
更何况,拜师重要,却也比不过科举出身的正途。
他们若在这里表露了什么意见,提前站错了队,影响到将来自己可能遇到的贵人,影响到将来的升迁之路,岂不是因小失大?
利弊权衡之下,便有了这样的答卷。
只是可惜了……
他们最终会知道,什么才叫做“站错队”的。
顾觉非眼底一抹幽寒的冷意慢慢浸了上来,修长的手指只掐着那一页薄薄的宣纸,向旁边一遮,就看见了写在另一侧的答卷人名字:
孙通。
唇边几分讥诮之意透出来,他只把这名字记了,便随手将答卷朝地上扔去,“哗啦”地一声。
竟是连多看一眼都嫌浪费时间!
兰字间在阅微馆西南角上,窗扇半开,能看见一片新绿的树荫,也能看见一片波光潋滟的湖水。
光线半明半暗。
顾觉非就立在案前,一张一张翻着,眉头越皱越紧,面色也越见沉冷。
“哗啦。”
“哗啦。”
……
几乎是一声连着一声!
也不过是才看了一半,十四张答卷里竟已经有整整八张被他扔在了地上!就连顾觉非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形容自己心情了。
荒谬?
可笑?
怜悯?
……
或者是——意料之中呢?
出题的时候,他其实就知道,一定会出现的情况。但人总是存有那么一丝希望的,觉得也许能看见几张明辨是非的答卷。
可如今翻下来……
呵。
顾觉非没忍住嗤笑了一声,只抬手轻轻一搭自己眉心,坐回了书案后那一张花梨木的扶手椅上,想起了当初游历天下时所见边关的种种景象……
民不聊生,满目疮痍!
大夏匈奴,边关之战一打数年,没有人出来反对阻止;薛况征战沙场,用兵如神,人人称功颂德,顶礼膜拜。
何等讽刺?
眼下议和事定,这些人却都是瞻前顾后,只盼着看准了风向站队说话。每个人看的都是自己,何曾放眼过天下布衣、白身草民?
就连他那一位被誉为“能臣”“贤臣”的父亲,都是个糊涂鬼。
顾觉非至今还记得站在太师府高墙外,听见的那几句唱词——
十大功劳误宰臣。
在他顾承谦看来,薛况可是“功劳宰臣”呢,万人敬仰的大将军!
“薛况,薛况……”
口中一声呢喃,有那么一个瞬间,顾觉非觉得自己实在是很累、很累。
所以他放任自己,慢慢靠在了椅背上,手肘撑着扶手,把眼帘合上,指腹却压着眉心,想要将那种滚沸的杀意与凛冽压回去。
可终究不能。
活人到底斗不过死人。
死人一死,一切便盖棺定论,即便将真相翻出来,落在旁人口中,也成了蓄意抹黑。
所以他前所未有地希望着,薛况可以“死而复生”!
到那时,是忠是奸,是黑是白,自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可惜,都是虚无缥缈的事情。
顾觉非自嘲地笑了一声,终于还是重将眼睁开,随手拿了案上铺着的那第十五张答卷起来——
他已不抱什么期望了,只准备扫完了事。
只是没想到,他不大经心的目光,向这答卷上一投,便忽然顿住了:“这字迹……”
未免也太拙劣了些吧?
只能算是勉强做到了横平竖直,歪歪扭扭,一看就知道腕力很浅。
像是,初学者的字迹?
顾觉非心念一转,进入第二轮的名单立时从他脑海里过了一遍,于是也没先看写了什么,只将答卷边侧一翻。
两个字意料中的字映入眼帘:薛迟。
果然是这破小孩儿。
想也知道,这样拙劣的字迹,绝不可能是个读书多年且浸淫科举的人留下的,除了薛迟,根本不可能有别人。
先前第一轮时候,这小子交了白卷,第二轮却写了答案?
题目可是“议和”……
“大将军的嫡子呢,看来是有话要说。这是要给你爹薛况鸣不平呢,还是……鸣不平呢?”
顾觉非眸光流转,重将答卷翻了过来,去看内容。
薛迟毕竟初学者,写的字很大。
这一张答卷看似写满,但实际上前后加起来也没太多字数。措辞虽努力掰正,却依旧一团孩子气。
顾觉非没一会儿就扫了前面过半的篇幅。
一如他所料,写的是边关战事的残酷,将士们牺牲了性命。嗯,想也知道,后面就该以此为理由,反对议和了。
到底是薛况的亲儿子呀!
他莫名就笑了一声,已经不想再看下去,就要将这一张答卷扔回案上。可就在答卷即将离开他指间的时候,答卷后面的一行字,却猛地撞入了他眼帘。
这一个瞬间,顾觉非忽然就怔住了。
那几个字,就好似天外飞来的一柄剑,忽然就穿透了他坚冰似的胸膛,却偏偏击中了心底最柔软且隐秘的地方……
分不清是冷,还是热;
辨不明是苦,还是甜。
人都言,“圣贤不白之衷,托之日月;天地不平之气,托之风雷”。
可似他这等的凡夫俗子,庸人一介,这一腔的不白之衷,满怀的不平之气,该托之以何物,寄之以何形?
一时间,所有前尘旧事,若走马观花,尽数涌来:游历天下,路见饿殍,一怒决裂,六载不归……
捏着答卷的手指,不由自主地轻颤着。
顾觉非需要很用力、很用力,才能让它颤抖得不那么明显,但他完全无法阻止那发自心魂的震颤。
喉咙里,是一片难解的涩然:“真将军,不佩剑……”
六个字。
就好似一泓暖融的清泉,熨帖地围拢了一颗早已被冻得没知觉的心,竟让他眼底生出点隐约的潮意。
顾觉非眨了眨眼,那唇角才不由自主地弯了起来,慢慢地、仔细地、一字一句地,将薛迟这一张答卷读完。
末了,却是意味难明的一声呢喃:“陆锦惜……”
我本闲凉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