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伦抛下一句话,收拾行李,连夜乘飞机离开英国了,剩下的几个人第二天早上起来才知道,面面相觑,为之愕然。
修伊特在英国呆了数日,也没有商量出一个结果,参加过西区戏剧奖颁奖礼之后,返回美国。这一次去英国,行前的目标完全落空,可以想见他的心情有多么恶劣,不料等回到公司,才知道《麦克白》竟是连第一步的演员遴选工作也没有完成?修伊特真是出离的暴怒了:“NG?”
NG点点头,说道:“我知道您要说什么?但我认为,《麦克白》不是那种可以将就的作品,我也不愿意成为将就的人,我付出了时间、精力,可不是为了等到作品上映,换来的是剧评家们‘在演员的挑选上,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的’评论的!”
修伊特给他气得七窍生烟,内心深处又知道这个家伙的话是对的,只得自己生闷气:“周末之前,一定要解决这件事,下周一开始,我要《麦克白》的排演正式开始。”
“没问题,我会随时跟进。”
这之后的两天时间里,NG不得已,加快了工作进度,到周四的晚上的时候,麦克白的演员终于出炉了,是来自朴茨茅斯公司的一个资深演员,名叫雅克布?劳伦斯,今年53岁,也是百老汇资深演员,在四名候选者中他最初的表现并不是最好的,但在随后的角逐过程中,他对于人物的内心展现、性格变化的把握,越来越得到众多演员、剧评家等专业人士的认同,最终获得了这个角色。
由安德鲁公司发起的这一场在整个百老汇引起轩然大波的演员遴选,已经在纽约引发了无数人的关注,百老汇各大演出公司排演作品,都是内部消化、解决,从来没有过这样全面海选演员的先例,一时间四方云动,把惊异的目光投向大苹果城。
除了演员、剧评家等专业人士,以及一些闻到风声,不远万里来到美国的欧洲剧作人和专业团体,来自记者们的注意力,更是把这件事推向了一个新的**;记者们不是猜不到这是安德鲁公司炒作的手段,但这没有关系,只要有热点,他们为了报纸的销量考虑,也会自动的选择视而不见了。
在记者的围追堵截和安德鲁公司有意逢迎下,《麦克白》的剧本泄露了出去,但只有文字稿,上面没有丝毫作者的信息,即便是作者名,也被刻意的隐没了,但这不要紧,他们关注的也只是剧本本身的质量,至于作者是谁,那是下一步的事情。
在这之后,两份剧评文章几乎同时出炉,第一份是来自理查德?阿莫斯,据他自己说,这份剧评,是在和修伊特前往伦敦的飞机上挥笔写就的,本来想着,下飞机之后,即刻将剧评寄回来,但等到了酒店之后,愕然发现,自己所写的剧评,根本不能表达心中对这部作品的推崇于万一!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这简直是致命的!阿莫斯干脆废掉旧稿,另起炉灶,但前后三易其稿,仍旧不能让他满意!
这并不是阿莫斯在矫情,或者有意为安德鲁公司即将开始排演的舞台剧站台、背书,实际上,不但是他,包括加莱加斯、马歇尔等人都是如此,他们越是深入阅读越是发现,《麦克白》这部作品已经不能用简单的舞台剧的视角来看,或者说,已经超出了他们能够品评的范围!
在剧评中,阿莫斯写到:“……我虽然很不愿意承认,但我必须要对《HSD邮报》表示遗憾,因为他们不肯给我最大的篇幅,让我能够逐一场景的分析和评点这部作品——请相信我,对于《麦克白》,任何的赞美都是不过分的,当我坐在打字机前,写下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我仍然在为作者那如海一般的才华而倾倒,他对人心深刻的把握、对**、野心的最深层次的解读,当然,还有最最不能忽略的,对于戏剧整体进程的掌控,都是前无古人的!”
在这一段充满激情的赞美之后,则是对作品本身的解读了,特别是麦克白弑君的那一场戏,阿莫斯着墨最多,在他看来,这是整部剧的最**,在一个夜与血的晚上,人性中的贪婪和丑恶,表露无疑,但作者并没有简单的刻画一个丑陋的麦克白及其夫人的形象,而是通过一连串的排比句,向读者展现了麦克白心中仅存的那一点善念,他为了不能应和别人口中的‘阿门’而难过,因为他知道,他永远失去了上帝的祝福;他忍受着心灵中的痛楚,为此而失眠——在麦克白的口中,他杀死了甜美的睡眠——‘这大自然的最丰盛的菜肴,这生命盛宴上的主要营养’,任何读者都可以从这段台词中感受到,他虽然获得了一时的胜利,但他的精神和灵魂,在这一刻已经彻底垮掉了!
这段内容被阿莫斯高度推崇,不但是他,所有的剧评家,都把暗夜刺杀这段戏,作为整部作品的重中之重来解析,如加莱加斯,他甚至连自己的剧评题目就是‘论《麦克白》剧中的敲门声’,也是分析这一段内容,在剧评中,他这样写到:‘我们听到了敲门声,预示着反作用开始了,人性的回潮冲击了魔性,生命的脉搏又跳动起来’。最后,麦克白甚至希望邓肯没有被自己杀死,希望这只是一场噩梦,而敲门声可以将自己惊醒。
和这两个人的长篇大论相比,马歇尔的剧评则简单到了极致:“我的学识、我的勇气,在面对这样的一部作品时,已经尽数化作了虚无!”而这段不敢置评的文字一经出炉,便成了一段佳话。
而无论剧评家的视角为何,有一点是共通的,面对这部作品,无数人颓然的发现,以他们学识,怕是领悟不到其精髓的十一之数,更多的,还有待其他专业的人士慢慢发掘。
而这,也引出了一个受所有人关注的问题:作者是谁?
**********************************
迪迪当然不知道,一场围绕着他而起的风暴,正在逐渐形成,他既不知道,也不关心,就如同他对外宣称的那样,拿出莎翁的作品来,并不是想在戏剧上有所发展,只是将其作为赚钱的手段,他更大的目标,还是拍摄电影。
周一的时候,他的艾斯电影公司的执照终于发下来了,经营主业是影视、文娱作品制作,资金是200万美金。在好莱坞数以百计的电影公司里,单以注册资金来说,已经不能算很小了。迪迪当然没有做过类似的排名,但只要是有心人,探查一下就知道,这个数字,能够排进前50名的行列。更主要的是,这些钱完全是他自己持有的,连一毛钱的银行贷款都没有!
接过税务人员双手递过来的执照,附带着一句:“祝您好运,先生。”
“谢谢。”迪迪甜甜的笑着,在一边的米拉看来,这份笑容太过甜蜜了,她真心搞不懂,迪迪因为一部剧本,刚刚成为百万富翁,却不花销、不享受,更不去买什么豪车名表,反而转头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他就真的有把握能赚钱吗?
米拉不是圈中人,却也能够从新闻或者报纸中知道,好莱坞每年成立的有志于拍摄电影的公司没有一千家也有六七百,能活下来的,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即便是熬过了最初的萌芽期,也会在3——5年的高速发展阶段,因为一个项目的失败而轰然倒塌!这个行业看似风光,其中的风险却是与公司的体量成正比的,原本跻身好莱坞八大之一的联华,不就是因为两部电影的失败,最终破产清盘的吗?
家产数以十亿计的大公司说完蛋就完蛋,迪迪这两百万的身家,又能经得起几次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