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好看的小说,txt下载~请上~第一文学网~~www.**.com
【现在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约为公元前1027年~公元前949年)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百度搜索看最新章节//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为太子时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成”。
陀以本誓愿,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示现成(详见八相成道,开显教,度化众生。
释迦牟尼的意思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义即“释迦族的圣人”。
据经记载,陀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在菩提树下悟道,遂开启教,弘法45年。年80岁左右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盘。另一说为30成道,弘法49年。
释迦牟尼心咒:达雅塔嗡牟尼牟尼玛哈牟那耶梭哈[1]
【道源法师开示】
“释迦牟尼”是我们的本师;本师者,根本教师。西方阿弥陀、东方阿閦鞞、十方三世一切诸,都是释迦说出来的。设若释迦不说,我们连一尊,亦不会知道。因此,我们称念释迦名号时,特加“本师”二字,称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以表感念恩,特别尊重!我们对于本师的名义,尤应留心详记。
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众生,“寂默”者,不着相。“寂”是不着身相;所谓“不离菩提场,而至鹿野苑”。终日出入往返,着衣吃饭,及至赤足走遍全印度,悉皆寂无身相。“默”是不着语相;所谓“终日说法,无法可说”。乃至说法四十九年,不曾说出一字,是皆默无语相。兹再详解其义: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凡夫有悲无智,二乘有智无悲,菩萨虽具悲智,而未能究竟。是大乘极果圣人;大乘者,即是大白牛车(比喻。这辆大白牛车,有两个轮子,一个是悲轮,一个是智轮。释迦驾着这辆大白牛车,悲智二轮,一齐双运,普载一切众生,由凡夫地越过化城,直抵宝所。唯一人,悲智双运,究竟圆满,故号为能仁寂默。一切万法,悉皆含摄于悲智二法之中,故称为万德洪名。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理事无碍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性相圆融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俗谛,寂默是真谛,真俗一如故号能仁寂默。广而言之,三藏十二部,一切功德莫不具足于释迦牟尼四个字中,故称为万德洪名。
【宣化上人开示】
释迦是的姓,牟尼是的名字。释迦牟尼是梵语,释迦翻译成中文就叫能仁。怎么叫能仁呢?就是能以仁来爱人,以仁爱这种的心来教化众生。能仁也就是慈悲,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能拔除众生的苦,而给众生快乐。悲能拔苦。悲有三种:
一、爱见悲。爱,就是这种情爱的爱;见,就是看见了的这个见;悲,就是悲愍。这是什么人所具有的?这是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也就是一种同情的心,又叫爱见同情。
怎么叫爱见悲呢?因为我们人类,和你近的,你就爱他,就怜愍他;和你远的,你就不爱他,不怜愍他。所谓亲,如果有什么困苦、艰难,你可以帮助他;你这个亲戚朋友和你最好的朋友,你都可以帮助他,看见他有痛苦,你会尽你的力量去帮助他,这都叫爱见悲。可是和你远的呢?没有什么相干的人呢,你就见到他受苦,你也不管他。为什么呢?你对他没有一种爱心。有这爱心,你才能有你这个悲。
还有,和你同类的,你就有这种爱见悲;不同类的呢,你就没有这种爱见悲了。好象对一切的畜生,牛呀、猪呀、鸡呀、鹅呀、鸭呀……,你不单对它没有一种爱见悲,而且还要吃它的肉!要把它的生命夺取了,来滋养你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没有这种爱见悲了。人哪,幸而还不吃自己;不吃自己,就吃羊呀,吃牛呀,吃鸡鸭鱼呀,还没有人吃人。没有说是,人看见一个人,把他捉住了,就把他杀了,吃他的肉,这还比豺狼虎豹好一点。可是这个虎豹,它也不吃它自己同类。我们虽然没有自己吃自己,没有吃人,但是对于众生、对于畜生,可就没有这种爱见悲了。
二、法缘悲。法是法的法,缘是十二因缘的缘,这是属于二乘的。二乘人,就不单有这个爱见悲,而且还有法缘悲。二乘人,他观一切的法都是从因缘生,但是因缘无性,当体即空,因缘它自己没有自性,所以当体即空,他就观这个法缘悲。所以他教化众生,而不着教化众生这个相,认为一切都是空的。这是二乘人有法缘悲。
三、同体悲。那么菩萨、的悲又不同了。菩萨和这种悲,就叫同体悲,同体大悲。诸菩萨和众生是一个的,因为的法身遍满一切处,的心性也是遍满一切处。因为这个样子,所以我们众生都在的心性里头包容着。我们是心里头的众生,是我们众生心里头的。因为我们这个心,和的心是一样的,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的心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我们这个心也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所以和众生是同体的,没有分别,这叫同体大悲。
那么释迦牟尼这个能仁,就具足这三种的意思。要是往宽广了说,那是无量无边,这意思是很多很多的。释迦牟尼的这个释迦,是他的姓。
牟尼是的一个名字,这也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寂默。寂是寂然不动;默是口不言,不单口不言,心也不思,这种境界就是不可思议的一种境界。所以释迦牟尼虽然说法,但说而未说;虽然未说,可是未说而说。那么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叫寂默,寂然不动。虽然不动,但是感而遂通;虽然感而遂通,可是常常寂默。这是释迦牟尼一个特别的名字,只有这一位叫这个名字,其它的就都不叫这么一个名字。所以释迦牟尼这四个字是别名,是个通名,每一位都叫,这是一个通称。
【往昔因缘】
陀于此浊世的因缘在《悲华经》、《大乘悲分陀利经》中有详细的记载,亦可参阅藏地大成就者麦彭仁波切著的《释迦牟尼广传·白莲花论》
在明末,藕益大师为广弘《悲华经》,曾作偈云:“此经若能长久住世,五浊恶世不难度尽!”《悲华经》记载此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众生,刚强难化。释迦世尊大慈大悲大愿大行,为度脱五浊众生,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所修广大布施行,为三世诸中最为第一!娑婆国土每一寸尘土,无不是释迦牟尼苦行之处!以此善缘,令五浊众生,有机缘听闻到法。故而在《阿弥陀经》中记载“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不可思议功德。彼诸等。亦称说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能为甚难稀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经题‘悲华’,即‘慈悲的白莲华’之意,喻指释迦牟尼,以及如诸般发大菩提心,慈悲摄受众生的大行愿者。
在藏地,大成就者麦彭仁波切依于《大悲白莲花经》所著的《释迦牟尼广传·白莲花论》中,记述了释迦牟尼因地时,上以国王之躯、下凭畜生之身,为利益众生而发心、修持、牺牲等种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如果说当今大多数人,包括众多教徒,对释迦牟尼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他曾是印度王子、后出家求道并最终证悟成的层次上的话,这本广传则向世人全面、详细、系统地介绍世尊无数劫中六度万行之行迹,使大家对陀,多了一些感性认识与理性了解。
【娑婆应化】
《妙法莲华经》云诸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释迦牟尼诞生于三千年前的中印度,陀在降生之前为一生补处菩萨,于兜率天说法,号白幢天子,后因诸以天乐等各种庄严,劝请陀:如过去燃灯所授记,贤劫千之第四尊——释迦牟尼,您降生世间、说法度众、示现成的时机已到,请您以过去生于燃灯前,所立之誓愿,于兜率天说法十二年后,降生于世间,转大1法1轮,利益无数有情众生。以诸殷切之劝请,陀遂生起降生世间、说法度众之坚定心念。兜率天之天众听闻白幢天子(释迦牟尼前世)将降生世间,咸感哀伤悲泣,忧虑从今后,不能再听闻白幢天子讲经说法,白幢天子知悉天众之心念,乃告知天众:吾虽决定降生世间,但吾将一生补处菩萨之权位,以宝冠为记,授与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将继续于兜率天为诸位讲经说法,此事之殊胜,无可比拟,故弥勒菩萨又号无能胜,即源于此。
白幢天子观种姓、氏族、时、地、母亲等五相后,决定降生于中土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王族,于是化乘六牙白象,象口1含白色莲花,入住迦毗罗卫国王后摩耶夫人之母胎。摩耶夫人夜梦六牙白象入住母胎后,即怀有身孕。
经十月怀胎,依印度当时的习俗,摩耶夫人返娘家天臂城待产,在许多的侍卫护送下启程,当行至蓝毗尼园时,见树林苍翠蓊郁、百花盛开,一切景物均极为清净殊胜而美好,当摩耶夫人手扶无忧树之枝----悠万事都不过如此而已。
【据说弥勒】
出身于南天竺婆罗门家庭,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常修行菩萨道,现住兜率天兜率内院修行、说法,等待将来到人间成。弥勒的梵文mait
eya是一个很常见的婆罗门姓氏,字根源自梵文的mait
i,意为慈爱。玄奘到印度求学时,见到梵文原本,所以译为梅呾利耶。但在玄奘之前,后汉及三国时期的早期译经家,见到的经是由西域辗转得到,吐火罗文的met
ak,故译为弥勒。
在教史上,弥勒的传说起源甚早,很可能在第一次结集后、第二次结集前就已经出现,说一切有部将他编入《中阿含经》,分别说部将他编入《长阿含经》。弥勒是释尊时代一位来自南方的青年门徒,这是各个部派皆认可的事实。在南传小部经〈波罗延品〉中,帝须弥勒(tissa-metteyya)与阿耆多(ajita,又译为阿逸多)是陀的两位弟子,汉译《杂阿含经》中相同。《中阿含经》说他们两位,一位发愿成,一位发愿成转轮圣王。但在大乘经典中,弥勒是姓,阿逸多是名,与上座部的传说不同,可能是来自大众部的传说。
【福清瑞岩弥勒造像】
瑞岩弥勒造像位于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瑞岩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至正元年(1341)由吕伯恭等人鸠工,依岩石自然形态雕凿,明洪武元年(1368)竣工,历时27年。石像高9米,宽8.9米,厚8米头部高2.3米。弥勒足着草履,身披袈裟,盘腿打坐,袒胸露腹,左手捻珠,右臂垂腹,两眼平视,双耳垂肩,笑容可掬。造型准确,神态逼真,线条流畅。怀中和腿上还有三尊小和尚,二尊高0.8米,宽0.4米一尊只露出头部和手部。万历十一年(1583)重建,泰昌元年(1620)叶向高募缘重建,上增魁星楼,名石阁。清同治元年(1862)阁毁圮,现仅存十株残缺不全的石柱,柱上阴刻:“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石碑3通,一为明万历十一年重建弥勒阁时碑刻。余2通碑面风化字迹模糊不清
元代尊崇教,因此元兵入闽时虽大肆破坏,但各地的寺观却未受损害。被誉为“江南第一”的瑞岩弥勒石像,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年),由邑人吕伯恭召集工匠精心雕琢而成。该巨型弥勒造像,高6.。4米,宽8.9米,厚约8米,盘腿而坐,双耳垂肩,笑容可掬,其腰腹间还有三尊小。瑞岩弥勒像是福建省最大的教造像,与泉州的道教老君岩相媲美,199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弥勒的传说故事】
传说一:弥勒管人间
[2]传说,夏王治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日子过得可好哩!可是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也不知到了哪个朝代,世上乱起来了。天有时候旱,有时候涝,有时刮大风,有时下大雨。人有的穷了,有的富了,有的成了财主,有的成了奴隶。那时期,村里有户财主,家里雇着几个觅汉(即长工)。一天,吃过晚饭,人们祭灶神。小觅汉见了,便悄悄地跪在灶王爷跟前祷告说:“灶王灶王显显灵,天阴了不要晴,黑了不要明;大小给个病,可别要了命。”不想,这话刚好叫财主听到了。等小觅汉走后,财主也跪在灶王跟前祷告说:“灶王灶王显显灵,天阴了就暗,黑了就明;要病叫他闲时病,忙时不误做营生。”
当时,灶王爷正在打瞌睡。没有听清楚;迷迷糊糊记得“阴、晴、雨、风、病、痛……”几个字,便牢牢记在心上。
说话间,一年过去了,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各路神仙都要上天,朝见玉皇大帝,灶王爷当然也去了。他比谁去得都早,因为他心里一直惦记着财主和小觅汉祷告的事。见过玉帝,二话没说便奏道:“玉帝陛下,小神有一事申奏,眼下人间阴阳错乱,风雨成灾,人们无法生存,应该赶快派一位大神前去治理……”玉帝听了,不禁大吃一惊:“此话当真?”“当真。”“不假?”“不假。”于是,玉皇大帝连忙降下一道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当职,去管理民间的衣食住行。御旨一下,各位神仙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肯接旨。这时候。忽听南天门外,一声吆喝:“诸神退后,这差事我干啦!”抬头看时,只见是一位光头顶,胖乎乎,腆着个大肚子,眯缝着一双眼,笑哈哈的尊神——弥勒。这弥勒心胸宽,度量大,整天在南天门外观赏风景,也觉得无聊,正想给人们办点好事,便自动担当了这一重任。却说这弥勒来到人间,第一件事就是让人们过一个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于是,人们便遵照他的意愿,逢集上会办年货,实打实地忙开了。弥勒还具体规定: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买东西;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打黄酒;三十,吃扁食…………。同时,要把各路神仙都请到,香箔纸锞,准备齐全。到了初一,也就是新年的头一天,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穿戴整齐,相互祝贺,尽情吃喝玩乐。同时,还要走亲访友,上坟祭祖……
这样一来,人间真的太平无事了。玉皇大帝拨开云头,俯视人间,一片欢乐景象,心里自然高兴。这样又过了几天,到了初五,天刚蒙蒙亮,忽然传来一阵吵吵声。原来是姜太公的老婆(人们称她为脏神,专管茅房,粪土),正在跟大肚子弥勒吵架呢。
原来,大年三十,人们请神时,把脏神给忘了。她气不过,便找弥勒闹事。弥勒满脸堆笑,就是不答腔。这脏神气得捶胸顿足,七窍生烟。眼看事情要闹大了,弥勒才开口说:“这样吧!今天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这就是“破五”的来历。不想,这几声炮传到天宫,玉皇大帝正在那里下棋,听到炮响,以为人间又出了什么事。便派财神到人间察看。财神是天上主管金银财宝的神。他来到人间一看,到处都是香箔纸锞,高兴得就忘了回去了。玉皇大帝又派仓官下凡、仓官是专管仓库的神。他看到家家户户堆满了馒头供香,也不愿回天了。玉帝又派了几位神仙下凡,仍然没有回音。说着时间已经过去半个月了,玉皇大帝的棋也下完了。他忽然想起派下去的几位神仙都没有回来,便亲自到人间察看。当他看到人们穿得新崭崭的;吃着大米白面加肉菜,啥活也不干,心里十分生气,便召来弥勒喝道:“我叫你掌管民间诸事,谁叫你尽让人们吃好的,穿好的,不于活?”弥勒笑嘻嘻地说:“陛下息怒,你要我管人们的吃穿住行,可并没有叫我让人们干活呀!”一句话,说得玉帝闭口无言。玉帝一想,也对,既然已经这么办了,那一年也只能有此一次,开春以后就要下地干活。所以,从那以后便留下了旧例,一年有一次春节。打那以后,弥勒再不能回南天门了。直到今天,在一些寺院里,还留着他的塑像。人们说,这事不能全怪弥勒,他毕竟是想给人们办好事。所以,人们照常为他上香。
【未来】
未来也称弥勒也称东来祖,藏语谓“强巴”。
弥勒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弥勒”是梵文mait
eya的音译简称,意思是“慈氏”。据说此常怀慈悲之心。窥基在《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无能胜”。据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去世。据说释迦曾预言,他离开此世间后,将上生兜率天宫,在那儿与诸天演说法,直到释迦灭度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下生,来到人间。//百度搜索看最新章节//据《弥勒下生成经》所说,到那时,娑婆世界(即我们所生活的有情世间阎浮提有翅头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弥勒届时将托生于此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其经历一如释迦牟尼。弥勒继释迦成后,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次说法,广度众生。
在我国弥勒信仰的流行也很早。西秦时就已出现了绘制的弥勒像,如甘肃炳灵寺石窟中即有。五代、宋以前的弥勒像,主要有菩萨形和如来形两大类,分别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创作。菩萨形的弥勒像主要表现了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时的形象。这时的弥勒像是菩萨装束,两脚交叉而坐,或是以左脚下垂,右手扶脸颊的半迦思维形,表示弥勒在兜率天宫等待下生的情形,而如来形的弥勒像则是下生成后的形象,与释迦的造像没有多大区别。大致从北魏开始,中国逐渐流行对弥勒下生的信仰,同时也开始出现穿上装的弥勒像。
由于弥勒作为未来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因此还有一些弥勒的巨像产生。最大的弥勒木雕像在北京雍和宫万福阁(又称大楼。像高十八米,埋入地下部分八米,总长二十六米,由一根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最大的石雕弥勒像则为四川凌云大,此立于四川乐山市岷江东岸凌云山上,大依断崖造成,坐像世称“乐山大”。通高七十一米,肩宽二十八米,雕像相好庄严,比例匀称,气魄雄伟,临江端坐,也是世界第一石刻坐像。藏密也非常崇拜弥勒,最大的铜制弥勒就是**札什伦布寺中的强巴。
大约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带的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勒的塑像。其实这是按照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据《宋高僧传》等记载,契此是五代时明州(今浙江宁波人,又号长汀子。他经常手持锡杖,杖上挂一布袋,出入于市镇乡村,在江浙一带行乞游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语无常,四处坐卧。能预知晴雨,“天将雨,即着湿布鞋;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为验”。与人言吉凶颇为“应验”。因其总负一布袋,故被称为“布袋和尚”。他还常把布袋中化缘来的什物一古脑儿倾倒于地,对围观的人们叫道:“看!看!”曾作歌曰:“只个心心心是,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宋高僧传》卷二十一后梁贞明二年(916,契此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庑下的一块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后人认为他是弥勒转世,为他建塔供养。宋崇宁三年(1104,岳林寺住持昙振为他建阁塑像。此后,江浙一带就逐步流行一种按“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喜笑颜开的笑口弥勒像,并将他安置在天王殿中,令人一进山门就有皆大欢喜的感觉,深受世人喜爱,以后“大肚弥勒”的这一布置就成了寺庙的定制。
杭州灵隐寺前飞来峰上五代、宋元时所刻的各种教造像中,就有这样一尊弥勒像,所雕的弥勒像倚坐于山崖上,光头现比丘相,双耳垂肩,脸上满面笑容,笑口大张。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个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珠,乐呵呵地看着前来游玩进香的人们,人们见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很多寺院的弥勒殿还有这样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三世之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王】
药师,梵文bhai?ajyagu
uvaidu
yap
hā
āja,又作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王如来、大医王、医王善逝、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据《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载,日光遍照菩萨与月光遍照菩萨同为药师的二大胁士。日光菩萨与月光菩萨同为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依次递补位,悉能持药师如来之正1法宝藏。
【药师如来】
药师之形像,据药师琉璃光王七本愿功德念诵仪轨供养法载,左手执持药器(又作无价珠),右手结三界印,身着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台,台下有十二神将。此十二神将誓愿护持药师法门,各率七千药叉眷属,在各地护佑受持药师名号之众生。又一般流传之像为螺发形,左手持药壶,右手结施无畏印(或与愿印),日光、月光二菩萨胁侍左右,并称为药师三尊。
药师面相慈善,仪态庄严,身呈蓝色,乌发肉髻,双耳垂肩,身穿衣,坦胸露右臂,右手膝前执尊胜诃子果枝,左手脐前捧钵,双足跏趺于莲花宝座中央。身后有光环、祥云、远山。
藏语音:“桑给眉拉”。此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趋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此誓愿不可思议,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现,眷属于此人临命终时,昼夜尽心供养礼拜药师,读诵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挂四十九天之五色彩幡,其人得以延生续命。
【十二大愿】
药师如来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所发之十二大愿(又称十二上愿)。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绳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陵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
【药师七】
《药师七本愿功德经》中所说的七。指
东方光胜土,善称名吉祥王如来;
妙宝土,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
圆满香稷土,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
无忧土,无忧最胜吉祥如来;
法幢土,法海雷音如来;
善住宝海土,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
净琉璃土,药师琉璃光如来,
共称为药师七,蓝琉璃光为法身(dha
makāya像。
此七住于东方去此四恒河沙乃至十恒河沙世界,尝于因位各各发愿拔济众生之苦恼。上述七名,出自《药师琉璃光七本愿功德经》卷上。然而在玄奘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经》中,唯说东方药师一,未出七名。对此,古来多有议论,或就经题所称“药师琉璃光七”,谓前六乃药师之分身,且就《药师本愿功德经》所云:“造彼如来形像七躯。”认为此即谓将药师本身造为七体。或谓七为别尊,经题所称的“药师七”,乃言总意别云云。
另外,也有把开示此七法门之本师释迦如来加入而尊为“药师八”的叫法。
【日光菩萨】
梵语su
ya-p
hā
odhisattva,汉译有日光、日光遍照、日曜等名。药师的左胁侍。与右胁侍月光菩萨在东方净琉璃国土中,并为药师的两大辅佐,也是该国中无量菩萨众的上首菩萨。日光菩萨与药师的关系甚深。在久远的过去世,电光如来行化世间时,有一位梵士,养育二子,因苦于世间之浊乱,乃发菩提心,誓愿拯救病苦众生。当时的电光如来甚为赞叹,劝梵士改名为医王,二子改名为日照,月照。这位蒙受电光如来咐嘱的梵士,成之后就是药师如来。两个儿子也就是两大胁侍。当时的日照,就是后来的日光菩萨。日光菩萨的名号,是取自“日放千光,遍照天下,普破冥暗”的意思。此一菩萨持其慈悲本愿,普施三昧,以照法界俗尘,摧破生死之暗冥,犹如日光之遍照世间,故取此名。日光菩萨与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咒也有密切关系。持诵大悲咒者,日光菩萨当会与无量神人来为作证,并增益其效验。凡是持诵大悲咒者,如能再持日光菩萨陀罗尼(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册六六零页),则能灭一切罪,也能辟除魔障及天灾,得不可思议果报。
【月光菩萨】
梵语cand
a-p
hā
odhisattva,汉译有月光、月净、月光遍照等名。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之右胁侍。与左胁侍日光菩萨并为药师如来的两大辅佐。在药师的无量菩萨眷属里,他与日光菩萨是位居上首的最重要菩萨。两人都位居补处,秉持着药师如来的正1法宝藏。关于月光菩萨的本生事迹,也与日光菩萨相同,都与药师有密切的关系。在久远的过去世,当电光如来住世时,有一梵士养育两子,一名日照,一名月照。梵士发心利乐有情、拯救浊世众生,其二子也随喜而发愿供养。梵士成之后,即是药师琉璃光如来。二子中之月照,就是月光菩萨。如同日光菩萨一样,月光菩萨与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咒也有密切的关系。凡是至心持诵大悲咒的修行者,月光菩萨也会与无量神人来增益其持咒效验。修行者在持捅大悲咒过后,如果能再加诵月光菩萨陀罗尼(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册六六零页),则月光菩萨当会来加庇护,使持咒者除去一切障难与病痛,并成就一切善法、远离各种怖畏。
【八大菩萨】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云:“若有四众比丘、比丘尼、邬波索迦、波邬斯迦及余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所,听闻正1法而未定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菩萨乘神通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或有因此生于天上(中略),或为轮王统摄四洲,威德自在安立无量百千有情于十善道;或生刹帝利、婆罗门居士大家(中略),若是女人得闻世尊药师如来名号,至心受持,于后不复更受女身。”八大菩萨分别是:文殊菩萨、弥勒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宝檀华菩萨、无尽意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共八位大菩萨。
【十二神将】
指守护诵持《药师经》者之十二位护法神。又称药师十二神将、十二神王,或十二药叉大将。为药师如来的眷属。药师本愿功德经云:“此十二药叉大将,一一各有七千药叉以为眷属。同时举声白言:世尊,我等今者蒙威力,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不复更有恶趣之怖,我等相率皆同一心,乃至尽形归法僧,誓当荷负一切有情,为作义利、饶益安乐。”这十二位誓愿护持药师法门、饶益众生的神将,名称如次:(1)宫毗罗,(2)伐折罗,(3)迷企罗,(4)安底罗,(5)頞你罗,(6)珊底罗,(7)因达罗,(8)波夷罗,(9)摩虎罗,(10)真达罗,(11)招杜罗,(12)毗羯罗。依中、日典所载,这十二神将在昼夜十二时辰、及四季十二月份里,轮流率领眷属守护众生。
【药师三尊】
(东方三圣)
主尊为药师如来,及左胁士日光菩萨与右胁士月光菩萨之合称。其中,日光、月光二菩萨,在《灌顶经》(卷十二)中之译名为日耀、月净二菩萨。“药师如来”梵名bhai?ajyagu
uvaidu
yap
hā
āja(药师琉璃光王),通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简称为药师。能除生死之病,故名药师;能照三有之暗,故云琉璃光。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率领着日光遍照与月光遍照二大菩萨等眷属,在东方净土化导众生。据《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所说、东方净琉璃世界纯一清净,无诸欲染,也没有三恶趣等苦恼之声。地是净琉璃所敷,城阙宫殿及诸廊宇,也都由七宝所造成。其庄严殊胜之处,恰好与阿弥陀西方净土,相互辉映。药师的弘法利生工作、系秉承成道以前所发的十二大愿而来。十二大愿中之较具体者,有“使众生饱满所欲而无乏少”、“使一切不具者诸根完具”、“除一切众生众病、令身心安乐、证得无上菩提”、“使众生解脱恶王劫贼等横难”等愿。这些誓愿的主旨,虽然也在促使众生早证菩提,但另一方面,也着重为众生求得现世的安乐。这与阿弥陀的偏向来生安乐者稍有不同。这也就是教界将药师法会视为现生者之消灾延寿法门的缘由。
【药师净土】
(净琉璃世界)药师净土是指药师(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净土。由于这一净土在十恒河沙国土以外的东方,所以又称为东方净土。又因该处以琉璃为地,因此又称净琉璃世界。这是可与阿弥陀的西方极乐世界相互辉映的国。依《药师如来本愿经》所说,此一土“一向清净,无女人形,离诸欲恶,亦无一切恶道苦声。琉璃为地,城阙垣墙,门窗堂阁,柱梁斗拱,周匝罗网,皆七宝成。如极乐国,净琉璃界庄严如是。”这是依药师因地本愿所证成的依报世界。在药师净土里,除了药师之外,另有日光、月光两大上首菩萨,以及八位引导众生进入净土世界的大菩萨。此外,还有誓愿护持药师法门的十二药叉神将。他们各率七千药叉眷属,在各地护佑受持药师名号的众生。
【五浊恶世】
药师如来的名号大家都曾听闻,但却较少人知道药师七法门的由来。在印度有八个圣地,为二千五百多年前,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弘扬正1法的主要地点,其中之一为广严城,城中有一棵巨大的树,叫做“乐音树”。这树所覆盖的范围很广大,坐于树荫下就似坐在密林之中。当年有众多的比丘、菩萨及居士等在树下聚集听闻陀开示。有一次,曼殊室利法王子(即文殊师利大士恭敬地向发问,祈请释迦牟尼为了后世的众生而讲述其他陀的名号与本愿。曼殊室利法王子知道在正1法期过后,五浊恶世中的众生福薄根钝,故在此时受了陀之加持而应机发问,而本师则随求开示了对五浊中的苦难众生最具利益之药师七法门(见于《药师琉璃光王七本愿功德经》。
药师如来
要了解药师法门之殊胜,我们有必要明白“五浊恶世”的概念。“五浊”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与“命浊”共五种末法时代的现象。“劫浊”指末法中天灾**频生,仿大自然之定律变得大乱似的;“见浊”指在末法中,与正1法相违矛盾之邪见充斥世间;“烦恼浊”是指末法中之众生贪嗔痴极重而增长;“众生浊”是指末法中之众生不信因果善恶、不忠不孝等普遍现象;“命浊”是说末法期中众生横死、短命、夭寿之现象多见,这是因为众生之不善共业所致。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正是陀所说的末法时代及五浊恶世,以上五种现象举目皆是。
药师七曾经发大弘誓要利益五浊恶世中之苦难众生。七位如来共发四十四本誓。由于陀不会作妄言,故应着他们的誓愿,在末法时代中的我们最宜依止药师七了。
药师七分别为:东方琉璃世界药师如来、法海雷音如来、无忧最胜吉祥如来、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宝月庄严光音自在如来、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及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各有其庄严土,以药师为首共称“药师光王七”,但亦有把开示此七法门之本师释迦如来加入而尊为“药师八”的叫法。
七之弘深本愿不可尽言,他们对救度五浊恶世中之末法众生是最有能力与因缘的。最重要的是,陀释迦牟尼是特别为了我们这个世代的众生而开示药师七法门的。这个药师法门是藏传教中最为尊崇的一个法门。常常有人以为藏传教就是“密宗”。依分类来说,**盛行的药师法门实际上属藏传教的显宗法门中之一个,足证藏传教绝非就等于“密宗”!很多人知道殊胜的阿弥陀西方极乐净土,却对这个同样殊胜的药师如来东方琉璃净土不太了解。
【药师法门】
当前,修弥陀法门,念“阿弥陀”的信众很多。而同是净土的药师法门修者极少,有的教信众甚至从未听过“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圣号,真是教之悲。本师释迦牟尼大慈大悲,晚年讲《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反复阐明像法、末法时期的诸多问题。更让人痛心的是个别修弥陀法门的人就有抵触药师法门的现象,既不知药师本愿,也不知广博多闻,更不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需的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当代高僧弘一法师、印光法师慈悲为怀,为药师经版留下的文字,足以看出两位大德对药师经的推崇。
一、弘一法师当年答学书局的一封信:承前惠书,谓今药师如来圣诞,才疑别刊行专号撰文以为提倡,近多忙碌未暇撰文,谨拙见如下,以备参考焉,余自信法以来,专宗弥陀净土法门,专宗弥陀净土法门,但亦当讲《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讲此经时所最注意者三事:一若犯戒者,闻药师名号已还得清净。二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未定者,得闻药师名号。三现生种种厄难悉得消除。故亦劝诸缁素应读诵药师功德经,并执持药师名号,而于求生东方净土琉璃世界之文,未极详释,谓为别被一机也。今者学书局诸贤,欲弘扬药师圣典,提倡求生东方胜愿,大心甚可钦佩,但依拙见,唯可普劝众生诵经,持名,至于求生何处,宜任其自然亦可发心诵药师经并持名号,而与本愿无违。因经中谓求生极乐者,命终有八大菩萨示路,又东晋译本云,若欲得生兜率天上见弥勒者,亦当礼敬药师琉璃光,如是弘一则范围甚广。可以群机并育矣,略陈拙见,敬乞有以教之,幸甚。
二、印光法师(净土法门的第十三祖师)《药师如来本愿经重刻跋》
与众生心体是一,而心之相用则天渊悬殊,由相用悬殊故,其所受用者,亦复天渊悬殊也。
则唯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渡脱众生为怀,了无人我彼此之心,纵度尽一切众生,亦不见能度所度之相,故得福慧具足。为世间尊,众生则唯以自私自利为事,虽父母兄弟之亲,尚不能无彼此之相,况旁人世人乎哉!故其所感业报,或生贫穷下贱或堕三途恶道,即令戒善禅定自修得生人天乐处,但以无大悲心,不能直契菩提。以致福报一尽,仍复堕落,可不哀哉。
是则唯欲利人者,正成就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适所以自害也,药师如来本愿经者,乃我释迦世尊,愍念此界一切罪苦众生,为说药师如来因中果上,利生之事实,为究竟离苦得乐之无上妙法也。
众生果能发慈悲喜舍之大菩提心,受持此经此咒及此名号,推其功效,尚可以豁破无明,圆成道,况其余种种果位,种种福乐乎哉,然在心固欲以无上觉道,全体授与一切众生,而众生智有浅深,固不得不随其所乐,令彼所求各各如愿也。
须知药师一经及与号,并其神咒,即释迦药师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凡至诚受持者,即是以庄严而自庄严也。
故玉琳琇国师常持此经,及此号,以是禅教律净之总持法门。故受持者或生净琉璃世界或生极乐世界,待至豁破凡情,圆成圣智,则直契寂光,东西俱泯,而复东西历然。随愿往生,则与弥陀、药师同归秘藏,是名诸甚深行处。
圣聪大师,以心安和尚所书之本,刻板流通,欲令受持者发起正信。祈简明以告之,又此经系唐玄奘法师所译,其八菩萨但举其目,未标其名,说咒一段,又复缺略。后之知识,欲令经义完全,故依七本愿经,添入说咒一段,共四百二十八字。依灌顶第十二经,添入八菩萨名,以三经原是一经故也。须知在昔,贝叶唯属抄写,或有遗亡以致译文全缺互异,后人添入深契心,故诸注者咸皆宗之,恐以藏本对校,致生疑虑,故略书缘起,以庆完璧云。
民国十一年壬戍冬月,古莘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药师经跋】
------玉琳国师
予辞恩绝尘,不暇披览,偶入藏阅药师如来本愿功德,不觉手额失声,愿人人入如来愿海也。或问何于此经惊叹如是?告之曰:予见世人顺境沦溺者不一。富贵可畏,甚于贫贱,今此如来,使人所求如愿,遂从此永不退道,直至菩提,则欲于王臣长者,一切人中作同事摄。不乘如来愿航,何从济乎?大凡修持,须量己量法,直心直行。诚能厌恶三界,坚志往生,则专依阿弥陀经,收摄六根,净念相继,所谓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决定往生。此先自利,而后利人者之所为也。若于现前富贵功名未能忘情,男女饮食之欲,未知深厌,则于往生法门,未易深信。即信矣,身修净土而心恋娑婆,果何益乎。则求其不离欲钩,而成智,处于顺境,不致沦胥者,固无如修持药师愿海者之殊胜难思也。若能信行,久久不懈,知不独富贵功名,转女成男,离危迪吉,如如意珠,遂愿成就。即得于一切成就处,直至菩提。永无退转,何幸如之。人间亦有扬州鹤,但泛如来功德船。
【两大1法门】
竺摩法师
药师与弥陀两大1法门,在释迦法中应该平衡发展才对,可是大家多知道有弥陀法门,求生净土,很少人知道有药师法门,能够延寿长生,这是什么原因呢?大概是中国法在晚唐的时候,经过三武一宗的毁法,天台贤首性相各宗经论皆被摧毁,唯禅宗不立文字,不用经典,山林水边,皆可做其功夫,故唯禅宗流盛,其他显教各种法门,皆告衰微。到了宋朝,宗匠不多,禅宗亦渐走下坡,而念法门,有起而代之之势。一句弥陀,天下披靡,所以净土法门独盛,人皆偏于念往生,送死度亡;致使消灾增福,现生可以随愿所求的药师法门,反而隐晦不扬,好似全部法,就只有净土法门全权代表,其他法门都一落千丈了!
到了清朝,有位玉琳国师出现,他阅大藏经,发见《药师经》,觉到药师所发的十二大愿,多是注重福利现世众生,繁荣现实社会。他觉得这个法门很合时代潮流,对偏重弥陀法门来讲,是有补偏救弊的作用,他就出来提倡,且替《药师经》流通本做了一篇很好的序文,里面有两句动人的诗句说:‘人间亦有扬州鹤,但泛如来功德船’。他对于这部经可谓推重备至。
在他两句诗中,还有一点意义要说明:从前有四个友人闲谈自己的爱好;一个爱有钱十万,享受富贵生活;一个爱去扬州玩耍,觉得扬州是人间天堂;一个爱骑鹤上天云游四海;另一个则很坦白,亦很漂亮,他要爱钱、爱去扬州、亦爱骑鹤去扬州。正所谓‘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样样都要得到如愿以偿。现在玉琳国师的诗意,就在你们只要誧《药师经》,照《药师经》修行,游泛药师如来的功德法船,人间什么富贵都可以求得,“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更无问题了。
又玉琳国师对于弘扬这《药师经》的因缘,还有好多好多。相传玉琳前世为僧,相貌奇丑。有相府千金之女布施财物,来寺分派众僧,分至此丑僧之前,心惊憎厌,不分给他。僧有感触,专礼药师,愿求来世相貌美丽,不使人家讨厌。结果转世为玉琳,相貌美丽、英俊非凡;而那位相府千金,因斋僧布施,转世仍为千金小姐,追求玉琳,费尽心机,不得所愿,生起相思病来,奄奄一息,几乎呜呼,未曾哀哉。后因相府邀请,玉琳收她为徒,教她打七,不敷脂粉,一心用功,睡不足,食不够,不断地坐香和跑香,七天之后,她的样子不是夜叉,亦成丑鬼。玉琳叫她对镜看看,你的美丽在那里?小姐见到镜中丑样,顿悟人生如幻,一切无常。后来亦发心学,不贪人间富贵,骑鹤上天,而是归心净土,神游净域了。
【并行不悖】
竺摩法师
这两法,是指药师法门与净土法门。药师法门是重于现生的消灾延寿的,释尊把这延生法门,付之于药师如来;净土法门是重于将来度亡往生的,释尊把这法门付之于西方的弥陀如来。这两大1法门是法大宗,如果弘法的法师不分东西,同时弘扬,并驾齐驱,则学之人,延生度亡,各有所托,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成,这是最好不过的。古人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今既同为为道,自然可以并行不悖,同时并进,兴旺法,也是众生的幸福!
在释尊未说《药师经》之前,先说《阿弥陀经》,把西方国净土的依正庄严已说得很详细清楚,所以在东方净土的《药师经》中,只于学理多点述说,净土依正庄严的事相略为提到吧了。同时这二种法门,在《药师经》中已见有说法融会不可拘泥的地方。如经中所说:
“曼殊室利,若有四众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加,及余净信善男子善女子等,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所,听闻正1法而未定者,若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是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花中,自然化生,或有因此生于天上,虽生天上,而本善根亦未穷尽,不复更生诸余恶趣。天上寿尽,还生人间,或为轮王,统摄四州,威德自在,安立无量百千有情于十善道。’
从这段经文中,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如果有念阿弥陀的男子女人,持戒修斋,愿生西方,亲近弥陀,或因功力不足,其心未定,到了临命终时,若能有福分听到药师名,或意念药师名号,临终就有八大菩萨,亲来迎接,引导你于西方众色莲花之中,自然化生。或因你积善的福分而生天上,不生恶趣;天上寿终再生人间,亦为圣王,教化人民,同行十善法门,使国家和乐,人民安居。由此足证念之人要生西方的,亦不必认为念东方药师就不对,或以为念错了,那完全是自己对法思想未曾搞通的错误。现在既说闻药师名,临终就有八大菩萨来导你往生西方,反过来说,你若念药师名,将来要求东方药师的琉璃净土,或因功力不足,心意未定,若闻阿弥陀名号,可能亦来这八大菩萨送你生于东方琉璃世界。本来道同,十方净土在圣者境地,应无分别隔离,众生我见未忘,妄想分别,多生执障,反而画地自限,弄得自己隔离不融了。六祖惠能曾说:“东方人念要生西方,西方人念又生什么地方呢?”我们现在可凭上段《药师经》意,大胆地答复六祖:“西方人念,亦可以生东方净土。”六祖重禅,意在破除念人之执障,那么我这样说法,如能会融意,想不致于离题太远,有什么大过错的吧!
在《药师经》中还有一个特别的说法,在其他经中并不多见。他说我们人生下来就有两个“俱生神”,与生俱来,跟着我们,记载我们一生所作的善恶,一神记善,一神记恶,“随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书之”,历历分明,一丝不紊,到各人临终之时,此二神负责将此纪录罪福之书,“尽持授与阎魔法王”,由王凭此纪录,推算罪福,而判定之。有福者上升,自无问题,造罪者将沦苦处,忧怖万状,那时若有在生亲戚家眷为他诵经礼忏,忏悔修福,亦可减轻他们业报,所以这《药师径》虽然注重延生求福延寿,同时亦注意到亡者的利益,可谓“冥阳两利,存殁均沾”之宝典。吾人学目的为“净国土,成就众生”,那就不可不注意修习了!
【药师经轨】
何子培
《药师经》翻译最早者,为《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经》,即《大灌顶神咒经》卷十二,东晋帛尸梨密译。次为《琉璃光经》一卷,刘宋慧简译。三为《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隋达磨笈多译。四为《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唐玄奘译。五《药师琉璃光七本愿功德经》二卷,唐义净译。以上称为《药师经》五译。此中前四译,单述药师如来之事,故云《药师经》。第五译于上卷述六之事,下卷述药师如来之事,故云《七药师经》。然普通所谓《药师经》者,系指玄奘译本而言。
其疏释有《药师经疏》一卷,唐窥基撰。《药师经钞》二卷,善珠撰。《药师经疏钞》,伯亭老人着。《药师经疏钞择要》三卷,普霦据伯亭老人疏钞而节要者。《药师经灯》一卷,净挺着。《药师经直解》二卷,清天台灵耀撰。《药师经古迹记》,唐新罗国太贤撰(新罗国即今朝鲜)。《药师经纂解》四卷,亮汰述。皆玄奘译本也。
此外尚有《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一卷,唐金刚智译。《药师如来念诵仪轨》一卷,唐广智不空译。《药师琉璃光如来念诵仪轨》一卷,唐一行撰集。《药师七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药师七念诵仪轨供养法》,均元沙啰吧译。
又忏法有《药师忏》一种。关于药师如来1经轨,大约在是矣!
【药师王】
药师,又作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王、医王善逝、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此於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此誓愿不可思议,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现,眷属於此人临命终时昼夜尽心供养礼拜药师,读诵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造四十九天之五色彩幡,其人得以苏生续命。此种药师之信仰自古即盛行。
药师之形像,据药师琉璃光王七本愿功德念诵仪轨供养法载,左手执持药器(又作无价珠),右手结三界印,著袈裟,结跏趺坐於莲花台,台下有十二神将。此十二神将誓愿护持药师法门,各率七千药叉眷属,在各地护佑受持药师名号之众生。
又一般流传之像为螺发形,左手持药壶,右手结施无畏印(或与愿印),日光、月光二菩萨胁侍左右,并称为药师三尊。此二胁侍在药师之净土为无量众中之上首,是一生补处之菩萨。亦有以观音、势至二菩萨为其胁侍者。此外,或以文殊师利、观音、势至、宝坛华、无尽意、药王、药上、弥勒等八菩萨为其侍者。
依唐代义净译药师琉璃光七本愿功德经载,药师又作七药师。即善称名吉祥王如来、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无忧最胜吉祥如来、法海雷音如来、法海慧游戏神通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其中前六如来为药师如来之分身。七药师法则为日本台密四大1法之一。如以药师如来为本尊,修息灾等法,则称为药师法。其仪轨与七药师法相同。其三昧耶形为药壶。
【三身】
法身(毗卢遮那)代表教真理(法)凝聚所成的身
报身(卢舍那)经过修习得到果,享有国(净土)之身
应身(又称化身,即释迦牟尼)指为超度众生、随缘应机而呈现的各种化身。
三身,梵文t
ikāyāh,”即法身、报身、应身三种身,又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身”除指体貌外,亦有“聚积”之义,即由觉悟和聚积功德而成就体。由此含义而有三身、三十二应身、千百亿化身等说法,而以“三身”的说法影响最大,即所谓理法聚而为法身,智法聚而为报身,功德法聚而应身。因一具三身之功德性能,所以三身即一。
按中国教天台宗的说法,毗卢遮那是法身,卢舍那是报身,释迦牟尼是化身即应身。“毗卢遮那vai
ocana”与“卢舍那locana”都有“光明遍照”的意思,但二是有所区别的。“毗卢遮那”意即“遍一切处”,就是他的光明普照万方,故而密宗又将毗卢遮那译为“大日如来”。《大乘义章》说:“显法成身,名为法身。”即说他是以法成身,体现了人格化的真理(法。“卢舍那”又译作“净满”,是报身,表示证得了法真谛获得果而显示的智慧的身。释迦牟尼是应身,是表示随缘教化,济度世间芸芸众生而现的身,特指释迦牟尼的生身。
据《华严经》称,释迦投身的净土是莲华藏世界,而卢舍那则是莲华藏世界的教主,他与密宗所供奉的毗卢遮那(大日如来所指不同。又据《梵网经》称,卢舍那已修行过百阿僧祇劫,成以后住在莲花台藏世界。莲华台周围有一千叶,每一叶是一个世界,千叶总共为一千世界。每一叶世界,又有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百亿南阎浮提(即南赡部洲,而有十百亿无量数释迦正在说法。这无量数释迦的本原,就是卢舍那。而华严宗是把毗卢遮那与卢舍那认为一体的。
殿中三身的配置情况如下:中尊是法身毗卢遮那,左尊为报身卢舍那,右尊为应身释迦牟尼。
法身毗卢遮那和报身卢舍那也有单独供奉的,虽然远没有释迦那么普遍。山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主尊即毗卢遮那,左为司智慧的文殊菩萨,右为司理德的普贤菩萨,此三尊俗称“华严三圣”,这是借用了《华严经》的说法而把他当作法身。像为木胎贴金罩漆,妙相庄严,雕刻精美,为明代造像中的上乘之作。四川大足石刻中的华严三圣巨像,脚踏窟基,头齐岩沿,身向前倾,高达七米。三圣造型气势庄严,面目慈祥,所披袈裟褶皱,用大块面手法凿成。袍袖下垂至脚,有效地支撑了手臂。而且普贤手中所托一米八高的石塔,重约千斤,历千年而不坠,工艺之高,堪称一绝。
而最负盛名的卢舍那像,要算洛阳龙门奉先寺的石窟造像。奉先寺位于西山最高处,其中的主即卢舍那,高五丈有余,面部丰腴饱满,修眉长目,嘴角微翘,流露出对人间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衣纹简洁流畅,两侧侍立的弟子,一为迦叶,老成持重;一为阿难,温顺虔诚;又有天王手持宝塔,力士左手叉腰,右手举拳,怒目相视,纷纷随侍左右。此卢舍那像是唐代的武则天下令雕凿的,为造此奉先寺,据说武则天资助脂粉钱两万贯,亲率朝臣参加卢舍那大的开光仪式。传说像是按“武则天”的御颜雕刻的,因而庄严又透出几分女性风韵。
法身是什么?法身就是自己真正的生命,就是本自具足、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去不来、能生万法、不会断灭的这念心。这念心能见、能闻、能知、能觉,而一切千变万化的世界都呈现在这念心中;这都是法身含融一切的显现。因此这念永不断灭的心,就是我们法身。
一般人总以为未出生前,自己不曾存在过;而一口气不来之后,自己也将消失于无形,认为生命就是从生到死这几十年的经历。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念。事实上,有情众生的真生命是无始无终的,而我们从出生至死亡的过程,只是一期一期轮回报应身的呈现。无始无终的法身,才是我们真生命。
报身,顾名思义就是报应所得之身;例如人、天人、动物、孤魂野鬼等,这些都是不同的报应身。就人而言,有些人出生富贵豪门、有些人出生贫贱寒舍,有些人长得庄严俊美身强体健、有些人长得残缺丑陋羸弱多病,有些人天生聪明伶俐多才多艺、有些人天生愚昧鲁钝笨手笨脚。为什么?这不能怪上天不公平,一切都是自己造业,自己承受果报而已。经云:“所作业不亡,纵经百千劫,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为过去所造的业因不同,所以现在感得的果报身也不一样。因果报应历历不爽,这才是宇宙间最公平的律则。
化身就是变化万千之身份。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和人事物的境况下,就会有不同的身份。例如:在儿女面前是父母的身份;在父母面前又成了儿女;在配偶面前是丈夫或妻子;在同事面前则成了主管或员工;下了班,到学校在职进修,又变换成学生的身份……。虽然是同一个人,但是场合对象不同、时节因缘不同,自己的身份亦随之改变。
了解了自己的法、报、化三身后,我们可以再进一步地认识的三身: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
法身空寂,本自清净,周遍含融,能生万法。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一切物象、心念等,都是法身所现。经云:“心、、众生三无差别。”众生心即心,但因无明障蔽,所以众生不能自见其本自清净与无异之法身。若能证悟空性,漏尽无明,所谓“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见”,最后必能契悟清净法身的境地。
报身是因智慧心起观照作用而感得的果报,行一切善法观照自心修证圆满,就能成就圆满报身的果位。报身位居净土世界,例如释迦牟尼的报身居于华藏世界,此净土世界中尚有诸多菩萨,他们是报身所教化的对象。
众生无量,也无量;世界无量,土亦是无量。应机缘,化现在百千万亿世界中化导众生,不同世界的化,各有其名号,如娑婆世界教主本师释迦牟尼,此一化现的身就称为化身。
法身是万法的本体,报身和化身则是法身所呈现的相貌和作用。体、相、用三位一体,法、报、化不即不离,总不出这一念心的范围。修行就是要在这一念心上用功,时时觉察、觉照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是否是善念?是善行?先以世间善法为基础,修一切善断一切恶,然后更进一步修善不执着善,契悟空性,观空不住空,惑破尘沙,终究必能成就法报化一体三身的果。
【卢舍那】
有三身,分别是:毗卢遮那、卢舍那和释迦牟尼。
法身:毗卢遮那(即大日如来),为即是中道之理体也,以法为身,故称法身,法身处于常寂光净土。
报身:卢舍那,义曰:光明遍照,又作“净满”。报身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果而显示了的智慧的身。是行六度万行功德而显之实智也。对于初地以上菩萨应现之报身,报身处于实报庄严土。
应身:释迦牟尼,是表示随缘教化,度脱世间众生而现的身,特指释迦牟尼的生身。
【卢舍那(报身】
卢舍那,梵文locana
uddha,即报身,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果而显示智的身。“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
卢舍那这个名字其实就是法身“毗卢遮那”(汉译:大日如来)的简称,释迦牟尼在立名时,把他的报身和法身立在同一个名中,表示法、报不二。
有三身,法身即是最本质、最圆满的智慧,是无相可言的。法身就是宇宙的人格化,一切的智慧和宇宙本身平等不二,所以一切的法身根本无分别,都是摩诃毗卢遮那(汉译为大日如来)。
报身是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来的报应身,是修行圆满、大彻大悟的表现。阿弥陀、药师等都属于报身,卢舍那也是。释迦牟尼原本是莲华藏世界中,卢舍那座下的十地菩萨,也是卢舍那的化身、分身之一,他来到娑婆世界,依照法门修行而成就了卢舍那的报身。
【毗卢遮那(法身】
毗卢遮那,梵音名号maha^vai
ocana,汉译:大日如来,是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是密宗最高阶层的,为教密宗所尊奉最高神明。密宗所有和菩萨皆自大日如来所出,在金刚界和胎藏界的两部曼荼罗中,大日如来都是居于中央位置,他统率着全部和菩萨,他是教密宗世界的根本。
大日如来依梵音可译成毗卢遮那,“如来”即是“”的意思。大日如来名称出现在公元七世纪善无畏三藏翻译的《大日经》里。“大日”是除一切暗遍照宇宙万物,能利养世间一切生物,大日之光为不生不灭。“大日”之意胜于太阳。摩柯“为大,毗卢遮那”是光明遍照之意;又译大光明遍照,亦称遍照如来。大日如来是遍照一切世间万物而无任何阻碍的法体,众德圆满,智慧之光遍照一切处,无昼夜之分,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有情无情,都能受到恩惠,启动萌生心,获不可思议之成就。《大日轻疏》记载:“如来日光遍照法界,亦能开发众生善根,乃至世间事业由之成办。”
其名有三义,即:(一除暗遍明义,谓如来智慧日光遍一切处,作大照明,无有内外、昼夜之别。(二众务成办义,谓如来日光遍照法界,能平等开发无量众生之善根,乃至成就世、出世间种种殊胜事业。(三光无生灭义,谓心之日虽为无明所覆障,而无所减;究竟如法实相三昧圆明,而无所增。以如此诸种原因,故世间之日不可为喻,但取其少分相似处,故加以‘大’字。
大日如来是光明理智的象征,佩戴供奉者能够保护您,给您带来光明理智,除妖避邪,能使您通天地之灵气,取万物之精华,勇往直前,光明快乐。
教密宗记载,大日如来是属羊和属猴人的本命,是光明理智的象征,佩戴者能够保护您,给您带来光明理智,除妖避邪,能使您通天地之灵气,取万物之精华,勇往直前,光明快乐。因此羊年、猴年生人,若能虔诚佩戴或供奉大日如来之本命法像,必获如来光明开启智慧,成就一切事业,使贵人来助,鸿图大展。
大日如来真言:唵-缚日罗-驮傻
【释迦牟尼(应身】
释迦牟尼(sakyamuni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6年),本名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达摩(瞿昙)。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释迦牟尼”,释迦是我们的本师;本师者,根本教师。西方阿弥陀、东方阿閦鞞、十方三世一切诸,都是释迦说出来的。设若释迦不说,我们连一尊,亦不会知道。因此,我们称念释迦名号时,特加“本师”二字,称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以表感念恩,特别尊重!我们对于本师的名义,尤应留心详记。
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众生,“寂默”者,不着相。“寂”是不着身相;所谓“不离菩提场,而至鹿野苑”。终日出入往返,着衣吃饭,及至赤足走遍全印度,悉皆寂无身相。“默”是不着语相;所谓“终日说法,无法可说”。乃至说法四十九年,不曾说出一字,是皆默无语相。兹再详解其义: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凡夫有悲无智,二乘有智无悲,菩萨虽具悲智,而未能究竟。是大乘极果圣人;大乘者,即是大白牛车(比喻)。这辆大白牛车,有两个轮子,一个是悲轮,一个是智轮。释迦驾着这辆大白牛车,悲智二轮,一齐双运,普载一切众生,由凡夫地越过化城,直抵宝所。唯一人,悲智双运,究竟圆满,故号为能仁寂默。一切万法,悉皆含摄于悲智二法之中,故称为万德洪名。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理事无碍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性相圆融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俗谛,寂默是真谛,真俗一如故号能仁寂默。广而言之,三藏十二部,一切功德莫不具足于释迦牟尼四个字中,故称为万德洪名。
【毗卢遮那】
有三身,分别是:法身、报身和化身。分别用毗卢遮那、卢舍那和释迦牟尼来象征。
法身:毗卢遮那(即大日如来),为即是中道之理体也,以法为身,故称法身,法身处于常寂光净土。其实十方三世一切,共同一法身,法身象征了世间宇宙的一切法皆有此出。
报身:卢舍那,义曰:光明遍照,又作“净满”。报身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果而显示了的智慧的身。是行六度万行功德而显之实智也。对于初地以上菩萨应现之报身,报身处于实报庄严土。
化身:释迦牟尼,是表示随缘教化,度脱世间众生而现的身,特指释迦牟尼的化身。世尊曾在我们娑婆世间示现无数次的成和涅磐,还化身成白衣、僧人、陀、山河大地,就为了广度有缘众生。
【毗卢遮那(法身】
毗卢遮那,梵音名号maha^vai
ocana,汉译:大日如来,是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是密宗最高阶层的,为教密宗所尊奉最高神明。密宗所有和菩萨皆自大日如来所出,在金刚界和胎藏界的两部曼荼罗中,大日如来都是居于中央位置,他统率着全部和菩萨,他是教密宗世界的根本。
大日如来依梵音可译成毗卢遮那,“如来”即是“”的意思。大日如来名称出现在公元七世纪善无畏三藏翻译的《大日经》里。“大日”是除一切暗遍照宇宙万物,能利养世间一切生物,大日之光为不生不灭。“大日”之意胜于太阳。摩柯“为大,毗卢遮那”是光明遍照之意;又译大光明遍照,亦称遍照如来。大日如来是遍照一切世间万物而无任何阻碍的法体,众德圆满,智慧之光遍照一切处,无昼夜之分,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有情无情,都能受到恩惠,启动萌生心,获不可思议之成就。《大日轻疏》记载:“如来日光遍照法界,亦能开发众生善根,乃至世间事业由之成办。”
其名有三义,即:(一除暗遍明义,谓如来智慧日光遍一切处,作大照明,无有内外、昼夜之别。(二众务成办义,谓如来日光遍照法界,能平等开发无量众生之善根,乃至成就世、出世间种种殊胜事业。(三光无生灭义,谓心之日虽为无明所覆障,而无所减;究竟如法实相三昧圆明,而无所增。以如此诸种原因,故世间之日不可为喻,但取其少分相似处,故加以‘大’字。
大日如来是光明理智的象征,佩戴供奉者能够保护您,给您带来光明理智,除妖避邪,能使您通天地之灵气,取万物之精华,勇往直前,光明快乐。
教密宗记载,大日如来是属羊和属猴人的本命,是光明理智的象征,佩戴者能够保护您,给您带来光明理智,除妖避邪,能使您通天地之灵气,取万物之精华,勇往直前,光明快乐。因此羊年、猴年生人,若能虔诚佩戴或供奉大日如来之本命法像,必获如来光明开启智慧,成就一切事业,使贵人来助,鸿图大展。
大日如来真言:唵-缚日罗-驮傻
【卢舍那(报身】
卢舍那,梵文locana
uddha,即报身,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果而显示智的身。“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
卢舍那这个名字其实就是法身“毗卢遮那”(汉译:大日如来)的简称,释迦牟尼在立名时,把他的报身和法身立在同一个名中,表示法、报不二。
有三身,法身即是最本质、最圆满的智慧,是无相可言的。法身就是宇宙的人格化,一切的智慧和宇宙本身平等不二,所以一切的法身根本无分别,都是摩诃毗卢遮那(汉译为大日如来)。
报身是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来的报应身,是修行圆满、大彻大悟的表现。阿弥陀、药师等都属于报身,卢舍那也是。释迦牟尼原本是莲华藏世界中,卢舍那座下的十地菩萨,也是卢舍那的化身、分身之一,他来到娑婆世界,依照法门修行而成就了卢舍那的报身。
【释迦牟尼(应身】
释迦牟尼(sakyamuni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6年),本名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达摩(瞿昙)。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释迦牟尼”,释迦是我们的本师;本师者,根本教师。西方阿弥陀、东方阿閦鞞、十方三世一切诸,都是释迦说出来的。设若释迦不说,我们连一尊,亦不会知道。因此,我们称念释迦名号时,特加“本师”二字,称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以表感念恩,特别尊重!我们对于本师的名义,尤应留心详记。
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众生,“寂默”者,不着相。“寂”是不着身相;所谓“不离菩提场,而至鹿野苑”。终日出入往返,着衣吃饭,及至赤足走遍全印度,悉皆寂无身相。“默”是不着语相;所谓“终日说法,无法可说”。乃至说法四十九年,不曾说出一字,是皆默无语相。兹再详解其义: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凡夫有悲无智,二乘有智无悲,菩萨虽具悲智,而未能究竟。是大乘极果圣人;大乘者,即是大白牛车(比喻)。这辆大白牛车,有两个轮子,一个是悲轮,一个是智轮。释迦驾着这辆大白牛车,悲智二轮,一齐双运,普载一切众生,由凡夫地越过化城,直抵宝所。唯一人,悲智双运,究竟圆满,故号为能仁寂默。一切万法,悉皆含摄于悲智二法之中,故称为万德洪名。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理事无碍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性相圆融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俗谛,寂默是真谛,真俗一如故号能仁寂默。广而言之,三藏十二部,一切功德莫不具足于释迦牟尼四个字中,故称为万德洪名。
更多好看的小说,txt下载~请上~第一文学网~~www.**.com
修仙时代_更新完毕!